原文: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
译文:
商鞅是卫国的贵族子弟,名叫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属于姬姓。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刑名之学,曾在魏国担任相国公叔座的中庶子。公叔座深知商鞅的才能,但尚未推荐他。后来公叔座生病,魏惠王亲自去探望病情,问:“如果公叔您不幸去世,国家该怎么办?”公叔座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非凡的才华,希望大王能够以整个国家的信任托付给他。”魏惠王默然不语。公叔座又说:“如果您不重用商鞅,那么一定要杀了他,不要让他逃到其他国家。”
这段文字反映了商鞅早期的经历以及他被推荐给魏国国君的情景。尽管商鞅未能在魏国施展抱负,但他最终来到了秦国,并成功地推动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核心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耕战、废除旧贵族特权等措施,这些政策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其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分析或特定部分的解读,请随时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