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不食人间烟火”这一句,总能让人联想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它仿佛是一幅画,描绘出远离尘世喧嚣、心向清幽宁静的意境。那么,这句诗出自何处?它的下一句又是什么呢?
追溯至文学经典,我们发现“不食人间烟火”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首词中,“不食人间烟火”并未单独成句,而是融入了上下文之中。这里的意境并非单纯指远离尘世,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和豁达态度。苏轼以月喻人,将个人情感寄托于自然景象,通过“高处不胜寒”的感慨,传达了对人生百态的理解与包容。
回到问题本身,“不食人间烟火”的下一句,并非固定存在,而是因语境不同而变化。它可以是“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哲思,也可以是“但愿人长久”的祝愿。这种模糊性赋予了诗句更多的解读空间,也让读者能够从中汲取属于自己的感悟。
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不食人间烟火”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安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可以尝试放下杂念,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
总之,探寻诗词背后的深意,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更能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方向。正如苏轼所言:“此心安处是吾乡。”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抬头仰望那轮明月,寻找属于自己的诗意栖居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