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经典篇章流传至今,其中《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的“子鱼论战”便是其中之一。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不仅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体现了古人对于战争策略的深刻思考。
原文如下: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曰:“可击。”公曰:“不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这段文字记述了宋襄公与楚国交战时的一系列决策失误以及后来子鱼对这场失败的分析评论。宋襄公坚持所谓的“仁义”,不肯趁敌人尚未完全布阵就发动攻击,结果导致宋军大败。事后,子鱼批评了宋襄公的战略眼光不足,并强调了实战中灵活运用战术的重要性。
接下来是现代汉语译文:
宋襄公与楚国人在泓水这个地方交战。当宋国军队已经排列整齐的时候,楚国军队还没有全部渡过河。当时司马建议说:“对方人数众多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出击吧。”宋襄公回答说:“不可以这样做。”等到楚国军队全部渡过了河但还没有排好队形时,司马再次建议进攻,宋襄公仍然拒绝了。直到楚国军队摆好了阵势之后才命令发起攻击,结果宋国军队惨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侍卫也被消灭殆尽。
国内的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解释道:“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也不应该俘虏头发花白的老人。古代打仗的原则是不能凭借险要地势来取胜。即使我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会在敌人没有摆好阵势前就贸然进攻。”
子鱼反驳道:“您根本不懂得怎么打仗。强大的敌人因为地形狭窄而无法展开兵力部署,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机会啊!在这种情况下设下埋伏并发起攻击,不是很好吗?而且现在所有的强敌都是我们的对手。即便是遇到年老体弱的敌人,只要能够抓住就应当擒获,哪里还顾得上他们的年龄呢?通过训练让士兵明白羞耻感进而学会作战,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敌人。如果敌人只是受了轻伤却没有死亡,为什么还要手下留情呢?如果我们真的怜惜那些重伤的敌人,那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伤害他们;如果我们尊重那些头发花白的老兵,那干脆就投降算了。军队存在的意义在于有效地打击敌人,而战鼓则是用来激励士气的工具。在有利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资源,利用地形优势是可行的;通过增强气势鼓舞斗志,在敌人混乱时发起攻击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篇短文通过对具体战役的描述揭示了一个重要道理:即在实际战斗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而不是一味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或礼仪形式。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军事指挥艺术的理解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