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90岁老人叫什么?】在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有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不仅体现了对长者的尊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礼仪。对于年满90岁的老人,古人有特定的称谓,下面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古代对不同年龄老人的称谓总结
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的不同,赋予了不同的尊称,尤其是对高龄老人,更是充满敬意。以下是部分常见年龄段的称谓:
年龄 | 称谓 | 说明 |
60岁 | 花甲 | 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60年为一甲子,故称花甲之年 |
70岁 | 古稀 | 杜甫诗中“人生七十古来稀”,故称古稀 |
80岁 | 高寿 | 指年事已高,常用于形容长寿者 |
90岁 | 期颐 | 《礼记》中有“九十曰期颐”,意思是到了90岁,可以依靠子孙赡养,故称期颐 |
100岁 | 耄耋 | 耄指80岁,耋指90岁,后泛指百岁老人 |
二、关于“期颐”的详细解释
“期颐”是古代对90岁老人的正式称谓,出自《礼记·曲礼上》:“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这里的“期”表示期待、盼望,“颐”则是颐养的意思。因此,“期颐”意为到了这个年纪,主要靠子女供养生活,不需要再操心劳作。
在古代,能够活到90岁的人非常罕见,因此“期颐”不仅是对年龄的描述,更是一种对长寿和德行的赞美。
三、结语
古代对老年人的称谓不仅体现了对长者的尊敬,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其中,“期颐”是专门用来称呼90岁老人的尊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了解这些称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礼仪与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