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复习谢谢大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一篇经典议论文,文章通过列举历史人物的事例,阐明了“逆境中成长、安逸中衰亡”的深刻道理。本文在语文考试中常以理解性默写的形式出现,考生需掌握关键句的含义与出处。以下是对该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结合常见默写题型整理出答案表格,便于复习和记忆。
一、文章主旨理解
文章主要强调:人要在困境中磨炼意志,在顺境中警惕懈怠。通过列举舜、傅说、胶鬲、管仲等人的经历,说明他们都是在艰苦环境中被提拔重用,最终成就大业。而如果一个人只图安逸,缺乏奋斗精神,最终会走向失败。
二、重点句子及解释
原文 | 理解与解释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上天要让某人承担重大责任,必定先让他在思想上受苦,在身体上劳累,在生活上困顿,使他的行为受到干扰。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这样做是为了激发他的内心,锻炼他的性格,增强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人常常犯错,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周密,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理解。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国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威胁,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这才明白,人在忧患中生存,在安逸中死亡。 |
三、理解性默写题型示例(附答案)
题目 | 答案 |
1.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2. 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忧患使人成长”的观点?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3.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后面跟的是哪些内容? |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4. 文中提到“人恒过”的后续是什么? |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5. “所以动心忍性”的目的是什么? | 曾益其所不能。 |
四、复习建议
1. 熟读全文:理解文章结构与逻辑,把握作者观点。
2. 背诵关键句:尤其是“天将降大任……”、“然后知生于忧患……”等名句。
3. 归纳理解性题目类型:如“表达……的观点”、“说明……的道理”等。
4. 多做练习题:通过不同题型巩固记忆,提升应试能力。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形式的梳理,相信同学们能够更清晰地掌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性默写要点,为考试打下坚实基础。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