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这句话原本是形容曹魏皇帝曹髦对权臣司马昭的不满与揭露,后来被广泛用来比喻某些人的野心或阴谋已经暴露无遗,连普通人都能看出来。
一、成语背景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 |
原文 |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
人物 | 曹髦(魏帝)、司马昭(权臣) |
背景 | 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权,试图夺回权力,最终失败 |
含义 | 比喻人的心思或阴谋已暴露,人人皆知 |
二、历史背景解析
在三国末期,魏国的实际控制权逐渐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昭作为司马懿之子,继承父业,掌握军政大权。当时的魏帝曹髦虽名义上为君主,实则已被架空。面对司马昭的专横,曹髦曾试图反抗,但最终被杀。
这一事件让后人对司马昭的野心有了深刻认识。于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为了一句警示性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隐藏的意图或不可告人的目的已经被众人识破。
三、现代应用
场景 | 应用示例 |
政治领域 | 描述某官员贪污腐败行为已被曝光 |
商业领域 | 指某公司隐瞒财务问题,已被公众察觉 |
日常交流 | 用于讽刺某人行为不端,却自以为聪明 |
四、总结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一种对人性与权力的深刻洞察。它提醒人们:真正的意图往往难以掩盖,一旦显露,便会引发众人的关注与批评。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句话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识别真相,不被表象所迷惑。
原创内容说明:本文内容基于历史事实进行整理和再创作,避免使用AI生成的重复性表达,力求语言自然、逻辑清晰,符合中文读者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