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句非常经典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地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同时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这句话最早出自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
出处: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出自唐代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原文为:
>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在这段文字中,王勃描绘了南昌(古称“豫章”)的地理形势与人文环境,赞美其自然风光与人才荟萃,语言华丽,意境深远。
寓意:
- “物华天宝”:意指自然界的珍奇物产丰富,山川秀美,物产丰饶。
- “人杰地灵”:表示这个地方孕育了杰出的人才,文化氛围浓厚,历史底蕴深厚。
整句话用来形容一个地区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具有极高的发展价值和文化魅力。
2.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句穿越千年的赞美之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不仅是对某个地方的极高赞誉,更是一种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向往。
这句成语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原句是“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在文中描绘的是江西南昌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精神,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物华天宝”强调的是自然的馈赠。它告诉我们,一个地方如果山水秀丽、资源丰富,那么它就具备了发展的基础和潜力。这种自然优势往往能吸引人们前来定居、创业,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而“人杰地灵”则更注重人的因素。它指的是一个地方之所以繁荣昌盛,不仅因为自然条件优越,更重要的是这里孕育出了众多杰出的人物。这些人才可能是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也可能是普通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让这片土地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如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地理描述,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介绍城市、宣传旅游、描写家乡等。无论是哪一方水土,只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可以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其的赞美。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也应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让每一个地方都能真正实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理想状态。
这句古老的成语,至今仍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提醒我们:天地之间,万物有灵;人心之中,人才辈出。